杜仲文化館


杜仲中藥大事年表

  杜仲,是地質史上新生代第三紀(距今6500萬年~180萬年)古老樹種,在第三紀晚期以前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迄今己在地球上發現15種杜仲屬植物化石。

  最早在古新世(距今6500萬年~5300萬年),杜仲的一支Eucommiaceoipollenite,已在古中國大地上繁衍生息,直至第三紀晚期以前,杜仲還曾廣泛分布於歐亞北美大陸。如美洲杜仲E.montana Brown 和E.browni Becker,中國E.minor Sun M-R,日本E.japonica Tanai,俄羅斯E.palaeoulmoides Baik,德國E.europaea Madley等。

  到中新世早期(2300萬年前),由於環境的變化,杜仲首先在北美消失。

  隨著第四紀冰河期(距今200萬年前)來臨,繼白堊紀-第三紀後,地球再次迎來一個生命大滅絕期。世界三分之一陸地麵積被厚厚的冰川覆蓋,氣候急劇變冷下,杜仲在歐洲和亞洲大部分地區相繼滅絕,僅有一支血脈E.ulmoides Oliver,幸免於難,它就是中國杜仲。

第一篇:杜仲傳統中藥篇

  進入人類文明史後,杜仲的藥用價值被發現。東漢初年,我國中醫四大經典之一,世界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首次記載了杜仲的藥用功效,“杜仲,一名思仙,味辛平。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誌。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把杜仲和阿膠、人參並列為上品中藥。

  明朝萬曆二十三年(1596年),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闡述了杜仲入肝補腎的藥效,並考證了“思仙”得名由來,“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杜仲的這一仙道傳說增添了其神秘色彩。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外醫藥學家、植物化學專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針對杜仲開展了大量學科研究和臨床試驗。1948-1951年,俄羅斯學者Salezhinskia NW,用杜仲提取液作藥理實驗,證明其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功能,並對100多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955年,在列寧格勒召開了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國際杜仲藥理學研究學術討論會。在這次學術大會上,正式公布了杜仲降血壓的研究成果。

  1972年,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了大批醫藥簡牘,其中有采用杜仲治療“七傷”所致虛勞內傷疾病的記載。

1976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試驗再次證實杜仲具有調節血壓作用。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胡秀英認為,杜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質量的無毒副作用的天然降壓藥物。美國夏威夷大學華裔教授姚香雄表示“杜仲是最溫和而安全的降血壓藥物”。

2000年,杜仲(Cortex Eucommiae)載入2000年版《中國藥典》,把鬆脂醇二葡萄糖苷作為杜仲藥材質控的重要指標。

2001年,日本厚生省正式批準杜仲葉提取液為調節血壓的特定保健品。

2001年10月24日,杜紅岩研究員主持研製的“杜仲雄花茶及其加工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在隨後的10多年中,杜種雄花茶加工藝不斷改進,杜仲雄花茶產業已初步形成,並已成為我國保健茶市場的佼佼者和知名品牌。 

2002年2月28日,原國家衛生部發布了《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將杜仲和杜仲葉,列為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中外科學家研究發現,杜仲含有80多種天然活性物質,有補腎壯陽、抗衰老、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減肥美容等多種作用。

  2005年,杜仲葉首次列入《中國藥典》,以苯丙素類化合物中的綠原酸為質量控製指標性成分。

2006年,杜仲載入《日本薬局方》(15版日本藥典)。

2006年10月16日 ,原國家衛生部【衛食新試字(2006)第0003號】文件,批準杜仲籽油為新資源食品。杜仲係列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被稱為是中國杜仲近代認識史上第四次飛躍。

2007年,杜仲(Eucommia Bark、Eucommiae Cortex)載入《歐洲藥典》(第6版)。

2007年,中南大學歐陽冬生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並證實了杜仲木脂素是杜仲降壓的主要部位;隨後研究發現杜仲木脂素具有抗糖尿病並發症及抗高血壓心血管重塑和腎損害作用,該成果為基於杜仲開發防治高血壓和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藥物奠定了基礎。 

2014年,中南大學歐陽冬生教授團隊建立了從杜仲翅果獲得高純度桃葉珊瑚苷製備工藝路線,解決了桃葉珊瑚苷來源難題,發現並證實了桃葉珊瑚苷具有抗特發性纖維化、抗肝纖維化、抗腎間質纖維化作用。2019年,進一步發現並證實了桃葉珊瑚苷具有抗癲癇活性。

2014年4月16日,原國家衛計委 (2014年 第6號)文件,批準杜仲雄花為新食品原料。

   2015年,我國首個杜仲單方製劑藥品“全杜仲膠囊”,載入《國家藥典》(2015年版)。全國以杜仲為原料的藥品317種,其中載入國家藥典38個。

  2018年4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了“關於征求將黨參等9種物質作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管理意見的函(國衛辦食品函〔2018〕278號)”,杜仲葉被列入“藥食同源”物質。

第二篇:杜仲中藥產業篇

  1992年11月27日,由中國農學會高新技術農業應用委員會和桂林市科技活動中心牽頭主辦的“全國首屆杜仲綜合開發利用研討會”在桂林召開,正式拉開了我國綜合開發杜仲資源的序幕。

  1997年8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林學院蘇印泉教授的發起下,第一屆國際杜仲學術研討會在陝西楊淩成功召開。

  2010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了杜仲項目國情調研課題組。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景源研究員任組長。

  2011 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任李景源向全國“兩會”提案《運用係統想維,統籌謀劃杜仲產業發展》。提案被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評為優秀提案。

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調整項目指南將“天然橡膠及杜仲種植生產”培育列入農林產業支持範圍,杜仲膠產業成為我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1年10月18日至19日,在湖南吉首大學召開了首屆中國杜仲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論壇以“培育杜仲大產業,創建可持續未來”為主題。迄今已連續舉辦八屆。

2012年7月9日,國務院發布了《“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杜仲在生物產業和新材料產業都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2013年1月1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複成立“國家林業局杜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3年9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家林業局杜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林業科學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上海華仲檀成杜仲種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布了我國首部以單個樹種對社會發布的綠皮書——《杜仲產業綠皮書》。

2014年12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68號)》,明確將杜仲列入重點支持發展的木本油料樹種。

  2016年12月,國家林業局印發《全國杜仲產業發展規劃(2016-2030年)》,對我國杜仲產業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方麵作出了全麵部署安排,同時也為杜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為杜仲產業科學化、規模化、規範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曆史機遇。《規劃》指出,杜仲產業具備促進和支撐打造我國經濟、產業戰略升級版的潛力。

  2017年5月22日,國家林業局、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林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杜仲產業發展工程”被列為“十三五”全國林業產業重點建設工程。

第三篇:杜仲中藥資源篇

中國是世界現存杜仲的唯一產地。

  1896年,法國首先從我國引種栽培杜仲,隨後英國也開始引種。1899年杜仲引入日本。1906年引入俄國。1952年引入美國。

  20世紀50年代,我國在貴州遵義、湖南慈利、江蘇南京分別建立了萬畝杜仲專業林場。70年代以後,湖北勳西,河南汝陽、靈寶、陝西略陽,江西井岡山,甘肅隴南,江蘇響水等地分別建立了杜仲基地。

1992年,杜仲作為稀有植物被收錄於《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

1995年,“華仲1-5號杜仲優良無性係選育”通過專家鑒定,1996年榮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批杜種良種,填補了我國杜仲良種的空白。

1999年,杜仲被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2001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杜仲公園,占地麵積約66公頃。

2011年11月,“華仲6-9號”杜仲良種通過國家林木良種認定,這是我國第一批國審杜仲良種。迄今,已有10個杜仲良種通過了國家林木良種審定,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0項。

2014年11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繪製完成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杜紅岩研究員繪製完成的杜仲全基因組精細圖,為世界上第一個木本藥用植物基因組精細圖,我國成為世界上首個完成杜仲基因測序的國家。

迄今,我國杜仲分布在河南、湖南、湖北、陝西、四川、江西等27個省份,全國種植麵積36.7萬公頃,約550萬畝,占世界杜仲資源總量的99%以上。